南宁脚下的“丝绸之路” |
|
时间:2009-12-01 23:55:17 来源:南宁日报 编辑:admin |
|
在十七八年前,有谁会想到2005年广西以297万担的蚕茧产量取代了连续多年居中国第一的江苏省成为“新状元”。而今日的南宁桑蚕,宛如一朵奇葩,在农业园林中笑傲群芳。
桑蚕生产是南宁市新兴的、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市政府十分重视,将其定为我市“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扶持产业,使它在短期内发展成为我市的又一重点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
南宁桑蚕“走”来不易
种桑养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蚕丝业在世界上占据着垄断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的桑蚕业仍是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四大蚕区的天下,其份额占了全国的90%,而广西的鲜蚕茧产量为5100吨,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南宁的桑蚕更是弱小无闻。
上世纪90年代初,南宁市只辖邕宁县、武鸣县、郊区。当时邕宁县的桑园约3万亩,而武鸣县不到1000亩,郊区几乎是空白。全市年产鲜蚕茧约300吨。南宁市有一家丝厂,已濒临破产;邕宁县也有家丝厂半开半停,步履维艰。此外,还有邕宁县、武鸣县两家蚕种站。邕宁蚕种站产蚕种3万至4万张,艰苦创业;而武鸣蚕种站则名存实亡,仅靠事业经费和其他副业来维持生计。可见,以前南宁市桑蚕业的凋敝与弱小。
90年代中期,种桑养蚕的机遇垂青于祖国的西南。广西紧抓这一契机,倾力发展桑蚕产业。在全区蚕业工作会议乃至各个大小场合,提出了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广西蚕桑业要争金夺银的目标,并对我市寄予厚望。
南宁市政府以独到的慧眼,看到桑蚕生产是项投资少、见效快、收效大的产业。且我市较其他地区有着气候、土地及劳动力的明显优势。因而果断决策,把蚕桑生产当作一项特色产业予以精心呵护。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南宁市分别以《万亩桑蚕示范基地项目》、《南宁市蚕业产业化实施工程》、《南宁市优质蚕种体系建设项目》等为载体来带动全市桑蚕生产的发展。此外,不但投入了近300万元的资金,还四处引资,给投资者以优惠政策。
正确的决策,得力的措施,使南宁桑蚕这朵奇葩脱颖而出。去年,广西的桑蚕已夺取了全国的金牌。而这一成绩,我市应立头功!2005年养蚕业产值6.897亿元,为南宁市农民平均收入提供了137.94元,同比增加41.94元。广西在全国省级蚕区排名第一位,南宁市蚕业生产在全区地级市排名为:产茧量第一位,种桑面积第二位。
“东桑西移”成就的“预谋”
在多日前,商务部在南宁市召开的“东桑西移”工程暨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上透露,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东桑西移”工程,这标志着中国将对桑蚕业格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茧丝绸行业结构合理布局,谋求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进军。
中国东部地区种桑养蚕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桑蚕产区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种桑养蚕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削弱了中国桑蚕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据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中国东部传统桑蚕产区,蚕茧产量下降了9.1%,共减少50多万担蚕茧,导致中国在全球蚕茧生产的比重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与东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桑蚕业比较效益高于其他经济作物。
“东桑西移”同时也意味着高品质桑蚕布局的重新“洗牌”。“东桑西移”工程就是将中国桑蚕业原料生产基进行转移,旨在保持中国丝绸产品的品种、质量及成本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郭声琨曾在“东桑西移”工作会议上表示,广西区位优势明显,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又是西部地区惟一临海的省区,而且矿产、水电、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还同时享有西部、沿边、沿海等多种政策优势。近几年,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广西步伐加快,成效明显,桑蚕业的发展很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桑园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2万公顷发展到2005年的9万多公顷,蚕茧产量由2001年的52万担(占全国总量的5%)增加到2005年的243万担(占全国总量的21%),农民销售蚕茧收入达到27.72亿元,比2004年增长39.75%。茧丝绸业正逐步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部分县(市)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龙头企业 研发新型产品
据悉,“东桑西移”工程的一个主要指导思路,就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万亩桑蚕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科技创新,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茧丝绸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以广西为代表的中西部桑蚕业,首先要做的是发展龙头企业,走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之路,这不仅是延伸壮大产业链,更重要的是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有专家建议,这方面最好是“两条腿走路”,尽快形成“公司+工厂+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是扶持壮大当地企业;二是引进外省的大企业,加速提升自身产品加工水平。
去年,我市投入115万元用于2005年南宁市桑蚕产业化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蚕种场基础建设以及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除了在全市开展2005年南宁市桑蚕产业化工程建设项目,市蚕业站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并开始实施“先进簇具方格推广示范项目”,分别在横县、宾阳和上林县建立了多个示范点。科技项目的开展,示范点的带动大大地促进了方格簇的推广和应用。
有专家认为,困扰中国桑蚕业发展的问题在于: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科技附加值含量少等,这也是“东桑西移”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难关。“东桑西移”不仅是提升数量,还必须提升新兴产区丝绸生产的科技含量。
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龙头企业的整改和技改工作,我市9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缫丝加工企业已全部进行改制,形成了多种桑蚕产业化经营模式。在2005年南宁市桑蚕产业化工程建设项目中要求,50%的资金投入到龙头企业新产品研发上。
全市现有的缫丝加工企业,总加工能力超1700吨生丝,年可加工鲜茧1.6万吨。此外,还有3家蚕种站,年产蚕种50万张。市和各重点县还有茧业站,有一批精于业务的技术队伍。种、养、缫的技术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桂桑优62”、“桂桑优12”及特优系列良种桑得到逐步推广,桂蚕1、2号优良蚕种等取代了老品种。“桑树高产栽培技术”、“桑园合理化施肥技术”、“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簇技术”等先进技术日益普及。更可喜的是,我们的生丝已由过去的2A级提高到3A以上。同时,横县云表镇被评为全国桑蚕第一大镇。
继续做大做强南宁桑蚕业
多年来,南宁市桑蚕生产在全区都名列前茅。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入WTO、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所带来的新机遇,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发展极有潜力的桑蚕业。在2005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做大做强桑蚕等12条产业链,桑蚕已被列入我市各级政府日常议事范畴,全市桑蚕生产发展正步入一个新台阶。
南宁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建立“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的历史机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以提高蚕茧质量为中心,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通过蚕业产业化的手段——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的形式,以专业化、区域化、一体化的经营理念,把南宁市建设成为全区最大的优质原料茧生产供应基地和重要的茧丝加工基地。
到2010年全市桑园面积要发展到40万亩,重点发展横县、邕宁、宾阳、上林这4个主产县区,力争这4个县区的桑园面积达到38万亩;发展全市年养蚕种160万张,年产鲜茧4.8万吨,养蚕业产值7.2亿元,蚕农户均养蚕收入2500元;计划在2010年全市蚕茧60%以上实现本地加工消化,达到年加工干茧11000吨,年产生丝3100吨。
不过俗话说,争一容易保一难。怎样才能让南宁的桑蚕在全国继续领风骚?市政府决心乘势而上,将南宁的桑蚕引至更高更远的方向。南宁桑蚕在全国横空夺魁,怎不令人欢欣鼓舞?我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辛劳才换回今日的成果。我们相信,南宁桑蚕必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光彩夺目。
|
|
|
|